这个想法在 从 Typecho 迁移到 Hugo 的时候就有了,当时就想着要不要顺便干掉评论,虽然最后没有去掉。本来直接删几段代码完事,大可不必还花里胡哨的写篇文章「宣布一番」,但也有一些其它的想法,想借此说一说。
这可能是写博客以来最艰难的决定,博客有必要开放评论吗?当然有必要。评论是作者和读者最直接交流的地方,是不同想法碰撞的地方。比起各类社交平台、公共平台,博客圈的评论区可以说是简中互联网上为数不多的净土,我当然愿意听取读者的意见,友好的交流始终是让人舒服的。同时评论本身也是对文章本身的一种完善和拓展,可以解答很多疑惑让后来的人看到,也可以让博主发现不足并不断进步。
但对我来说,似乎也无必要。当然不是因为垃圾评论太多,搭建成本过高这些借口,相反,我还挺喜欢折腾这些,只是目前的状况和我想象中有点不一样。
要说原因,大致有两个。
换一种写作方式
截止 2023 年 4 月 9 日,在已发布的 78 篇文章中,来自人类的评论共有 158 条,大多是非常友善的评论,因此非常感谢这些愿意花时间留下足迹的朋友。不过我也渐渐发现评论这件事似乎在改变我的写作方式,很多时候不再是为自己写作,而是为了满足我想象中的评论者写作。
最早期的文章其实主要是一些读后感,随笔感想之类的(删了不少),后来因为专业学习或是个人爱好,折腾了不少软件工具的搭建和使用,也一并记录分享了出来。其实我认为这些所谓的「技术文章」并无多少价值,不过是我把别人干过的事再干一遍然后写下来,网上能搜到一堆可替代的,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权当自己多一个网络备忘录。直到后来开始有网友留言,不知不觉间自己的网络备忘录变成了能对别人有帮助的文章,这是好事,也让我很高兴,所以乐意花更多的精力去完善文章,到处查阅文档,生怕出错,即使写得不好或者不完善,也确确实实花了不少功夫。
想起很久以前我还是个「热心网友」的时候,在逛论坛时如果遇到自己会的问题总是会去试着解答一下,虽然我认为大多是稍微搜索下就能解决的问题,发帖不是懒就是为了水经验,不过就让热心网友帮你搜索吧。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不友好”小白开始出现,比如你好心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面就会一直追问你,能连着问十几个,耐心解答完后就直接拍屁股走人,一句谢谢都懒得说;或者直接干溜溜的丢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出来,其它啥也不说全靠你猜,不回答或者没猜对还骂你水平低,这个现象在 Github 上中文项目的 issue 区随处可见。又比如正好遇到你专业的问题,发现有人在满口跑火车,于是洋洋洒洒的写一大堆,却被置之不理,反手认同其它软广。当这些情况反复出现,成为了如今的“普通路过网友”,即使刚好知道,除非心情大好,也不会主动去解答问题。
所以我最近也在想,借着这次换到静态网站的机会,是否可以换个写作方式,更多的为自己写作,写完-发布-拍屁股走人,其它一切随缘。但毕竟发在网上是要给人看的,至少要看的过去,我很讨厌倒垃圾的做法,特别是那些采集站和内容农场,以及一堆机翻国外文章的垃圾站,简直是在浪费别人时间谋财害命。为了对自己负责,写文章时还是需要花很多功夫的,只是不用再去操心“售后”工作。
换一种写作方向
我一直觉得如今在社媒的冲击和中文搜索引擎的摆烂下,作为小众的个人博客如果有人气的话无非两种可能,要么你有技术,要么你有故事和面包。总之得长期保持高质量的输出,这一点很多博友前辈都是很好的示范。
显然本站都不属于,反而现在越来越懒,连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也不太想去折腾,或者说迫于现实的需要,折腾完就完事了,不想再花更多的时间去整理成一篇文章,最近好多次都是新建好文件后写了一会儿就删除了。但对于各种时常出现在脑海中奇思妙想来说,可以说是想写也写不完,似乎在这方面上还不存在瓶颈。
从搜索关键词来源看,本站 90% 的流量都来自那些「技术文章」,换写作方向意味着放弃仅有的一点自然流量。但我还是希望这里更多是一个记录自己日常和想法的地方,而这类文章的评论至今是零,当然也不奇怪,因为网上冲浪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分泌多巴胺,除非感同身受或者闲得蛋痛,我自己也不会主动去关心一个陌生人在想什么,听他胡说八道。从这点来看,换写作方向后评论区并没有存在的必要,别人不关心,我也不关心。不过碰到实用的工具或者踩到很多坑的问题还是会分享,只是会比以往少一些。
总之,如果还要从更远一点的原因扯淡的话,评论对于博客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不可或缺的,当我想更多的分享想法、故事和想象宇宙尽头的时候,大可以直接关闭评论,单方面输出就行了。另一方面,比起 QQ 我更喜欢短信,比起微信我更喜欢邮件,所以当你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也欢迎通过邮件和我交流。
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考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