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有一天在图书馆闲逛时随手拿起的一本书,《逻辑学原来这么有趣》,既然有缘分,便做了些笔记。
逻辑学的研究目的
是让我们抛开一切个人的思想与爱好,用最现实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现实中的答案永远没有简单的
- 每当我们面对重要问题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简单的解决方式。
- 很多人总是觉得谨慎而迟疑的人,不是太好接触的人;喜欢做详尽的解释或平稳的陈述的人给人的感觉时软弱和优柔寡断;当有人大胆而直率的提出自己的主张时,他的性格中似乎体现出了活力与力量。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简单的说法,却忽略了那些精细而复杂的答案。而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会在关键时候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
概念是反应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 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使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
- 生活中任何一个新概念产生以后,我们都必须对其有所解释,而我们的这种解释就是要通过揭示它的内涵,为人们的认知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否则人们的认识就会陷入混乱。
- 在生活中,人类的认识和客观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不断的揭示着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会随着人类认识和事物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真实的概括知识是以现实为基础
- 因为不确定性本身就来源于那些产生概括知识的方法,所以不确定性是永远都无法克制的。
概括可以,但不要过度概括
- 总是有些人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想进一步得出简单的论证答案,甚至还想办法加以美化来赢得辩论。但这是错误的,因为认识这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在复杂的问题或事物面前,只有承认自己解决的方式还不够完美,才能更加接近现实,人类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 复杂的事实永远无法用简单的判断来分类,何况是更加复杂的人类。
- 不管是非黑即白的分类还是把一切简单化的思考方式,都是错误的过度概括的体现。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想着用简单的方法去思考或解决,因为这样就会过度概括。尽管仔细、缜密的思考不一定能快速找到答案,但肯定会帮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 定义不同,结论就会不同
- 正确的定义会带领我们走向真理,而模糊或者是错误的定义只能带领我们走向错误。 再精细的规则也会产生漏洞
- 规则定得越多,圈定得要求也会越多,而在要求之外的东西也会越多。
- 人们总是认为法律是国家制定的最完善的行为准则,但其实也存在着很多漏洞。尽管有不少人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也有很多人巧妙的利用法律的漏洞,成功地回避了法律,而且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规则太精确,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漏洞。
隐含意义能通过精神分析挖掘出来
- 生活中的每一个陈述都有两个意义——公开意义和隐含意义。人类的潜意识企图用最基本的方式来向他人显露真理,隐含意义的存在体现了人们的善。
- 当一个人仔不恰当的强调某件事或者是某个状态时,显然是在试着说服别人相信自己说的话。然而他越是这样,就越说明绕在这当中存在疑虑,甚至是对自己产生怀疑。
- 当他人对你说话时,只要你能领悟到话中的隐含意义,你就能抢占先机。因为此时的你比别人更加接近真相,而这个真相也就是你现实的处境,从而能够让你更早的做出决断。
连续发生的事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 因为一件事物出现在另一件事物之后,所以就认定第二件事物肯定是第一件事物导致的结果。其实这是一种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思维错误。第一件事是否会导致第二件事情发生,并不能以简单的时间上的联结来确定,也就是说,因果关系必须有其他证据来证明。
- 如果我们想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必须要证明出去原因之后,结果已经不能在不违反某些公认的一般原则下存在。如果发现结果仍然能在独立存在于原先设想的原因之外,那么两者之间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 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是相对的,而相同物种与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才是绝对的。
错误类比是一种思考错误
- 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定其猜想的正确性,还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 我们的大脑往往会自然地将两件事物联结起来,因此就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假定地事物之间必然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然而,如果这两个事物之间原本就是毫不相关的,我们的脑中就会形成错误认定,致使我们错误的认为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存在着进一步的类似性。
人内心的情感往往强于理性
- 谎言经过加工之后,就成了合理化的说辞。合理化给予我们行动、信念与欲望或看似合理的表面解释或借口,而未碰触我们真正的动机。合理化很常见,因为人们喜欢援引支持自己观点的论证,但绝大多数的论证都不是真正的理由,而是假冒的理由。其实,所谓的推理很多只是用来合理化,让我们已经;相信的事物看起来合理。有时,合理化不是用来说明自己的意见,而是为了掩饰个人的不足。
- 所有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幻想,就是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因为对于那些在生活中受过伤害或者是放弃过一些不想放弃的东西的人来说,这样想会让自己舒服一点,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我安慰。到了关键时候,我们的选择总是倾向于保护自己。因此在潜意识的作用下,我们不知不觉的做出这种选择。
情感与习惯往往会让我们片面拣选
- 我们在生活中都习惯性的按照自己的习惯做事,很多人也喜欢墨守成规的事物,不喜欢变化。从婴儿时期一直到长大成人,大人总是教导我们要接受现在普遍的流行观念、国家的习俗、阶级的传统和主事者的意见。因此,当我们到了晚年回首自己的成长过程时会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其他人差不多,因为大家都拥有这个习惯。以至于我们平时根本无法用全新的方式来思考。
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 和群体保持一致是我们通常的选择。不过,如果个人为了顺从群体的意思违背了现实原则,远离真理走向错误,并纯粹以群体的想法来作为判断基础时,我们就把它称为集体思维现象。
- 导致人们出现集体思维的方式有很多种,成员们通常都是太早接受了错误的答案,再在群体内部互相传递,结果导致整个群体都以为自己其实是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在讨论时,即使群体成员发现错误也不会毫无顾忌的指出来,而是把这个决定权交给领导者,这样就算出了事也不会是自己负责。然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会给群体带来诸多不便或是产生不良影响。
- 群体不善于推理,确急于行动。有时,在某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情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路径依赖与集体思维
- 现代的铁路是由制造电车的人专门设计的。而制造电车的人,最开始的时候,大多懂得制造马车,所以铁轨之间的距离是由马车的间距决定的。马车轮子的间距,则是由古罗马战车的宽度决定的,因为在古罗马时期,战车是由两匹马拉着的,所以也导致了人们以两匹马屁股的距离来确定现代火车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儿,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决定的。
模态逻辑
- 断定事物情况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判断在逻辑学中就叫模态判断,而通过研究模态判断的逻辑特性以及其推理关系的逻辑学说就是模态逻辑。
固定联想就是在回避问题
- 若是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接受隐含的假定,只会让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远。在严重缺乏证据的情况下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者是相信某件事为真,就是在回避问题。而且,回避问题通常会以情感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某人是“懦夫”、“混蛋”。对这种隐含着的责难,除非你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你的评论是对的,否则你就可能是在回避问题。
- 固定联想就是指当你看到某个事物或者听到某件事时,你会下意识的联想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
套套逻辑也是在回避问题
- 套套逻辑就是指非常一般化,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误的理论。因为它完全没有实质上的内容。 诱导性的字词也是在回避问题
- 凡是企图诱导出特定答案的问题,都是在回避问题。比如:“这种说法难道有错吗”“你难道不同意吗”等都是为了让你回答出他想要的答案。
逻辑学中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
同一律的作用是保证在同一理论过程中的概念、判断的自身同一,以保证推理论证的正确性。不过,同一律只是对客观事物在确定的时空下的质的稳定性的一种反映,并不是支配外部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所以它只是在思维领域内部起作用。同一律只要求在同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个对象应该保持概念、判断的统一。
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可能都是假的,必定有一个是真的。排中律其实是对客观事物区别性的反映。它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充足理由率
- 充足理由率是要求在严密的逻辑证明时,如何才能让它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充足理由率的逻辑要求在于保证推理论证的有效性。
- 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成因,而这个成因决定了这个事物为什么会存在,也决定了这个事物为什么是真实的,以及为什么它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另一个样子等。第二,事物的直观存在或者感性存在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事物背后的成因,而且它也是最真实的。
人际沟通是语言行为
- 语言交际行为理论认为,任何沟通交际都必须具备三要素。第一,语谓行为,也就是我们要说什么;第二,语旨行为,也就是说的用意或目的;第三,语效行为,也就是你说的话在听你说话的人的身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考虑为我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