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的书也读了不少,多数是在大学时读的,我认为是个不错的年纪。现在回头过来想要记录一下,不过要谈谈我所读的村上春树的话,大概一两篇文章很难讲清楚,权当唠嗑一下。

村上的文风比较直白,更偏向于美式小说,有雷蒙德·钱德勒的影子,却又有日本文学中那种平淡中夹杂着细腻的文笔,充满了空虚与想象力,这也是大家愿意读的原因之一,我认为他早期的书大致离不开四个主题:寻找、啤酒、唱片和女人。

书中的我大概是个普通的人,然而内心上总是缺少什么,虽然日子一天天过着,却总有一种孤独感围绕,于是我开始寻找,经历各种故事,遇到各种人,再回过头依旧生活着,大多没有给出孤独的原因或是答案,这或许是最能与我,或者说与当代的青年产生共鸣的地方,是的,我们寻找了这么久,最后到底找到了吗,村上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啤酒我也常喝,但不怎么喜欢,并不能一夏天喝满一个游泳池,但用来消遣总是不错的。而音乐上,每次读村上的书,有一种歌单推荐的感觉,多是古典音乐,因该与他曾开过爵士乐酒吧有关,我分辨不出好坏,但听起来不坏,用来读书很有代入感。

要说村上,首先就不得不提《挪威的森林》,和大多数人一样,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村上的书,主要还是大家都在谈论的原因。内容不必多说,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有人说这本书代有一定的自传性,虽然村上本人持否认说法,但谁又知道呢。最开始读得是林少华的译本,后来也找来了赖明珠的译本,与林少华的译本读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味道,但都挺喜欢,要说区别的话,大概时赖译的版本中关于青春的梦要清醒不少,可谁又不想让自己的青春绚烂一点呢?这是仁者见仁的事,都读一遍是最好的选择。我也希望有一天再读一遍日语原文,估计能有不少新体验,但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许多人将这么书归类于恋爱小说,其实不然,村上在《创作谈》中写道:

我之所以在腰封加入“百分百的恋爱小说”这句话,说起来那其实是自己对于出这样一种小说一事本身的辩解。我想说的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这不是偏激的、不是新潮的、不是知性的、不是后现代的、不是实验性的小说,而是普普通通的现实主义小说——请就这样读好了!”

如果勉强下一个定义,我认为将这部小说称为“成长小说”还是接近的。

如果只是想读《挪威的森林》的话,只当成是一本“现实主义”的小说来读就好了。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选的话,我会将《且听风吟》作为我读的第一本村上的书,这也正是他在 29 岁这个年龄开始写作的第一本小说。如豆瓣上的一句评价:“只消两个小时就可读完的午间书,效果同午休时作了一场云淡风轻的梦一样。”作为单独的一本书,更像是接下来三部曲的序,也是村上创作之旅上的总序。

在《1973 年的弹子球》和《寻羊冒险记》,初次展现了村上的想象力,虽然村上认为只发挥了二三成功力,但各种神来之笔令人惊叹,更是奠定了他的写作风格。三部曲中的酒吧老板 Jay 是一个我很喜欢的角色,开个酒吧自己却滴酒不沾,书中也没有过多的描写,没人知道他的故事,他说的话往往点到为止,绝不多嘴。而关于书中的鼠到底是谁,并没有一个定论,或许是村上自己,也或许的每一个读者。

关于三部曲的主题,我认为他有一段话用来总结似乎不错:

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互相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舞!舞!舞!》写于经济泡沫时期,内容上接着《寻羊冒险记》,印象比较深的是羊男这一形象,虽然丑陋可怕,但是与光鲜亮丽的“精英阶层”相比他是更加真实的。我也是第一次从这本书更加认识了村上,一旦决定成为了一个作家,就要打造自己的文学世界,不仅是要写出人们喜欢看的书,更要写出人们不愿意面对的书,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就要一直跳舞下去,不考虑为什么,不考虑意义不意义,只要音乐在响,就得不停的跳下去才行。

后来再读《海边的卡夫卡》《刺杀骑士团长》等作品,到现在已经没多少印象,就像在秋天的原野里睡了一觉,不时几只鸟在空中飞过,只能记得一些村上式的奇妙想象,在当时读起来的感觉是相当不错的。还有一些如《眠》《袭击面包店》短篇集的当作午后咖啡时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要说我最喜欢的村上作品,那只能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我惊叹不已,当时读这本书时的感觉仅次于在空中飞。如村上所说,写完这本书之后,感觉上就像整个人被掏空了,所有的库存——包括“自己尚未认可的、不完全的甚至污秽的”东西——皆耗费一空。而且直到现在即使不记得具体情节了,那种奇妙的震撼感都还在,但我依然无法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做出选择,我除了成为我自身别我选择,除非能看见那独角兽。

直到最近再次读村上的书,已经是两年之后了,《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在村上 64 岁这个年龄写的书,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看起来并不出众,评价也不算高,但我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因为这本书的开篇与我很久以前只写了开头便写不下去了的小说惊人的相似,以至于在读的时候内心又些许复杂,其实后面的发展与我的构想截然不同,但还是感觉到我竭尽脑汁想出的“完美开篇”就这样被别人先拿去用了,即使他是村上也还是很操蛋的一件事。每次读的时候我都很自然的放起李斯特的 Années de pèlerinage,似乎确有帮助,读下来后这本书来得异常安静,彷佛置于芬兰的小树林里,但却时常担心被坏心眼的小矮人捉住。这本书将村上式的成长与寻找写得更加明显,没有太多的象征意义或者隐喻,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因此完全可以当成一本纯粹的讲述成长与爱情的书来读,正如他对《挪威的森林》所期待的那样。

最后作为总结的话,我认为村上并不是会改变文坛的厉害角色,他的作品也并不是非读不可得经典名著,但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收获。还有一些他的作品如《1Q84》《奇鸟行状录》等我也还没来得及读,确是相当期待的。“并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那时,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正如读村上的书一样,不管读了多少,又或是忘了多少,总会有很多东西不声不响的刻进脑子里,流进了血液里。在这一点上,我是相当乐于分享村上春树的作品的。

——写于 2020 年 12 月 19 日,没有暖气的南方

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考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