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时间回到 2020 年的秋天,那年苹果第一次将发布会搬到线上,推出了又一次带来变革的 Apple M1 芯片。当时作为科技爱好者,感叹苹果技术与创造力的同时,更让我想去了解苹果背后的故事,赶紧买来《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本书,可惜的是看了前几章之后便丢在了一旁。
如果再把时间往前推,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 Google 的忠实粉丝,Android 3.0 开始使用,坚信自由开源的精神,经历过国内各种定制 ROM 包百花齐放的年代,自己也魔改过不少,也写过安卓软件。而苹果在我眼里更多的是一家喜欢去教用户如何使用产品,封闭、固执己见的公司。后来逐渐体会到了 Google could be evil sometimes,同时国内安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种无下限的 App 层出不穷,权限索取、隐私问题尤其严重,感到十分焦虑。也尝试过诺基亚 Lumia 系列,WP 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由此开始认为有人帮自己把关未必是坏事,从 2015 年开始尝试苹果的产品。
每当提起用过的第一款苹果产品,都要惋惜一下那个伴随枕套意外丢掉的 iPod shuffle,轻便、精致,每晚入睡的好伙伴。之后又买了 iPad,大部分时间都在吃灰,后来手机也换成了 iPhone,但仍只算得上普通路过的用户,随时都可以重回 Android。
回到 2023 年的今天,作为一个小学时就能闭眼组装电脑,初中时就在电脑城和奸商谈笑风生,绝对热爱的 PC 用户也转向了 Mac。这才发现已经掉进了苹果的圈套,也许现在作为科技爱好者,少折腾对我才是最大的吸引力。
于是我又翻出了《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本书,再次尝试去了解乔布斯。
乔布斯的故事无论是辉煌时还是落幕时都足够耀眼。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是伟大的,苹果的成功无须多言,在父母的车库里开创的一家企业,成为了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我们相互间诚实到残酷的地步,任何人都可以跟我说,他们认为我就是一坨狗屎,我也可以这样说他们。我们有过一些激烈的争吵,互相吼叫,但那可以说是我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乔布斯回顾过去时的自述
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乔布斯可能算不上一个好老板,他对员工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时常吼骂员工甚至商场服务员和陌生人,像高压交流电一样善变,喜欢两极分化评价人和事,要么你是天才,要么你是白痴;要么你的工作是最棒的,要么是垃圾。他总是直视你的内心毫无顾忌的进行攻击,但如果你能经受住摧残,据理力争,即便是对骂,只要证明你是对的,他就会开始尊重你。
生活和为人上也有很多无法认同的地方,大学后以水果和蔬菜为主的素食主义,曾吸收大麻和迷幻药并认为使用迷幻药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三件事之一,总之二战后美国那一代嬉皮士的特点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年轻时候个人卫生也堪忧,很少洗澡,经常不穿鞋子,同事都十分嫌弃。在 23 岁时,他的女友生下了他们的女儿丽萨,但他在很长时间里都却拒绝承认自己是丽萨的父亲,虽然后来捡起了责任并感到懊悔。

但不得不承认乔布斯是个天才,是个疯狂的天才。小学时就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智慧和捣蛋能力,高一时给惠普 CEO 打电话并获得了一份暑假工作,之后通过自己各种各样的工作攒钱买了一辆汽车。和不少大佬的故事一样,乔布斯的故事里也少不了退学,大学上了半年后出于对必修课的厌恶选择了退学,继续旁听感兴趣的课程,每天睡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之后回老家找了份工作,然后 19 岁时又辞职去印度进行一趟精神之旅,在印度的村庄待了 7 个月。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at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 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1997 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后发布的广告“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
他也是一个有强烈控制欲和完美主义的人,规定 Mac 上的操作系统只能在自己的硬件上运行,从最初的 Mac 到最后的 iPhone,每次广告的拍摄,零售店和公司大楼的设计,甚至是机箱里的一颗螺丝也要绝对控制。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事业——源于“去为历史的长河加上一点什么,去打造一家能传世的公司”这一理念。他甚至还是个爱哭的人。和别人吵架会哭,没拿到 “1 号”员工编号会哭,发现 Windows 抄袭了 Mac 的图形界面会哭,没得到朋友支持也会哭。
乔布斯的系统一直是封闭的,他不希望别人破坏他优雅的设计,不相信顾客永远是正确的,虽然他对硬件和软件技术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但完美的软硬件结合与控制权是他一直追求的,并且总能找到方法给员工注入持久的热情,创造革命性的产品。乔布斯一直希望苹果公司能建立起独立统一的乌托邦,在这个神奇的围墙花园里,硬件、软件和外围设备完美结合,创造一种绝妙的体验,某一个产品的成功也能促进所有关联产品的销售。

乔布斯的事业也并不风顺。Apple Ⅱ 的推出名噪一时,但 Apple Ⅲ、Lisa 都反响平平,Mac 刚开始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他想要制造面向大众的电脑、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同时又对产品设计的细节和用料及其严格,不愿他人涉足,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刚烈性格也惹恼了公司其他管理层。1980 年公司重组,他以前亲自找来的 CEO 联合董事会将乔布斯的权力架空,终于在 1985 年离开苹果,一家由他在成立后 10 年里打造成 20 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离开苹果后,没多久乔布斯又建立了 NeXT 公司,专注于面向高校的高性能计算机,但刚开始的乔布斯过于傲慢,完全没有了解市场需求,只忙着打造自己想象中的产品,把大量的钱花在设计昂贵的 logo、建造一流的工厂上面,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漂亮的字体、完美的电路板走线和镁质机箱上。注定的失败也让他离开苹果时一同追随而来的核心团队失去了信心,先后离职。NeXT 公司挣扎了几年,最后还是无奈取消产品线,卖了硬件和工厂,专注于 NeXTSTEP 操作系统和 WebObjects 软件的开发,1996 年,NeXT 公司终于靠着软件站稳了脚跟。
而收购卢卡斯影业动画部门可以说是乔布斯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在苹果时就对这家 3D 图像技术的公司感兴趣,在 1986 年以 500 万美元和继续投入 500 万美元建设公司的承诺收购了卢卡斯影业的电脑动画部改名为皮克斯图像电脑(Pixar Images Computer)进军动画行业,1995 年,凭借和迪士尼合作的推出的《玩具总动员》大获成功,终于找回了他的魔法。后来 2006 年乔布斯以 74 亿美元的高价将皮克斯出售给了迪士尼,他也因此成为迪士尼在 2006 年至 2011 年的最大个人股东。
1996 年,由于苹果缺乏创新以及在微软的攻势下,市场份额从最高的 16% 下降到了 4%,第一季度亏损近 7.5 亿美元,已经岌岌可危,到了四处寻求收购买家甚至考虑申请破产的地步。乔布斯说服了苹果时任 CEO 吉尔·阿梅里奥(Gil Amelio)收购自己的 NeXT 公司继而以非正式的兼职顾问的身份重新回到苹果,并用了半年重新掌握大权。
乔布斯正式回到苹果后马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量的裁员,部门架构调整,砍掉多余的产品线,简化公司的目标。回归前一个财年苹果亏损了 10.4 亿美元,回归后的 1998 年财年实现了 3.09 亿美元的盈利。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了,iMac、Mac OS X、iPod、iTunes、iPhone、iPad,他总能用最敏锐的洞察力看到问题所在,把关注点放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坚持人文与科技的结合,然后用完美主义去实现。
生命也许就像个开关一样,啪!然后你就没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从不喜欢给苹果产品加上开关吧。
——乔布斯思考死亡时的想法
乔布斯经历了癌症的反复发作,2003 年 10 月确诊了癌症,随后发现癌症有向肝脏转移的迹象,但一直没有向外公布;2008 年夏天开始迅速变得极度消瘦,癌症复发,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后继续回到苹果工作;2011 年初,再次发现新肿瘤,医生告诉乔布斯,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了,但他依然坚持出席了后面 iPad 2 和 iCloud 的发布会;2011 年 8 月,乔布斯宣布辞去苹果公司 CEO 职务;2011 年 10 月 5 日,乔布斯逝世。

其实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几乎快要讨厌上乔布斯,我肯定不想有一个这样暴脾气的朋友或者领导。而读完后我又认为他是个极富魅力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混蛋”一半的时间,那他是个确确实实的混蛋,如果能一直“混蛋”到最后并让人尊敬,那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乔布斯不止“混蛋”到了最后,还坚持热爱到了最后。
当然,如果只从一本书去认识一个人就太片面了,这只是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笔下的乔布斯,进一步了解后发现似乎乔布斯身边的朋友都不太喜欢这本书。蒂姆·库克(Tim Cook)认为:“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传记并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史蒂夫的性格,只是在重复一些陈词滥调,只反映出他性格里很小的一部分。看了那本书后,你会觉得史蒂夫就是个贪婪自私的利己主义者,但这不是事实。我永远都不想和书中描绘的那个人共事,生命太短了,不值得浪费。” 同时乔布斯在苹果的「精神伴侣」乔尼·艾维(Jony Ive)也表示只看了《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一部分内容,但其中的不准确性已足以让自己去讨厌这本书,“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不能再低了。”
相比之下不少人认为布伦特·施兰和里克·特策利的《成为乔布斯》(Becoming Steve Jobs)这本书更能让人信服,至少乔布斯的亲人和朋友,以及苹果的同事们这样认为。Apple Books 服务的官推说:“《成为乔布斯》是最熟悉乔布斯的那群人唯一推荐的一本传记。” 接下来要做的事很简单,再把《成为乔布斯》这本书找来读一遍。
确实,在这本书中作者布兰特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乔布斯,他认为现在关于乔布斯的评价都是基于早期特别是在苹果的第一个 9 年里表现出来的行为,那时乔布斯刚成名,十分享受聚光灯下的感觉,沉浸与媒体的追捧中,但某些行为却粗鄙不堪而且常常失控,以至于去世后给大家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史蒂夫是一位天才,在设计方面天赋过人,讲故事的能力超凡脱俗,可以产生“扭曲现实”的魔力;他就是个自以为是的混蛋,一味的追求完美,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他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聪明,从来不听取任何建议,而且从出生开始,就是天才与混蛋的结合体。 布兰特认为这些成见都不正确,乔布斯是一个更复杂、更有人性、更多愁善感,甚至更聪明的人。
他的书中更注重乔布斯的成长经历,对于乔布斯的琐事写得很精炼,不过也没有避重就轻的只谈论乔布斯的优点,他的那些坏毛病一样写得很详实:始终有着不良的习惯、持续的幼稚行为和冲动的个性,对于不喜欢的人和公司,他能憎恨几十年,即使你曾经是个功臣,当你无法再做出贡献时也会冷酷无情的裁掉你。但主要描写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大家不愿相处人慢慢改变成一个真正的领袖的故事,他的故事不是成功的故事,而是成长的故事。同时他认为乔布斯不喜欢曝光自己的生活,其实他在生活上并不是媒体描写的和工作中一样不友好的人,通过多年来的接触近距离观察他的家庭生活,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善良、坦诚、有趣、富有爱心的普通人。
又比如乔布斯第一次确诊癌症时,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写的是首次确诊癌症时乔布斯不听任何家人好友的劝诫,一意孤行地为自己制定了食疗计划,坚持通过素食、针刺、草药等自然疗法而不愿意手术,直到九个月后,他的肿瘤恶化,变得不可治愈。而布兰特进一步写了这其中的原因,当时乔布斯得的肿瘤很罕见,他的肿瘤学外科医生也承认以现有的数据看无法判断手术、化疗或综合疗法哪种效果更好,乔布斯去了很多地方看医生,并通过视频会议至少与 6 位美国权威癌症医生讨论过方案,最后才决定先尝试食疗或其它与他有机生活相融合的疗法,虽然后来证明这些方法并不奏效,病情恶化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一开始坚持不做手术,但至少说明乔布斯并不是那种不可理喻的人。

书中还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当时作者布兰特想写一本书,邀请了乔布斯、比尔·盖茨、安迪·葛洛夫和迈克尔·戴尔进行一场联合访谈,其他三人因为乔布斯也参加很快答应了,前后商量了好几次后时间定在了 2008 年 12 月,可是准备了 6 个月后,在会议的前一周乔布斯联系到布兰特说由于身体很虚弱无法参加会议,因为此时他已经十分消瘦,无法通过食物吸收营养,必须专心治疗,还希望布兰特不要向别人透露他的身体情况。布兰特问乔布斯该如何向另外三人解释,沉默一会后乔布斯说到,“告诉他们我就是一个混蛋,也许他们心里就是这么想的,你就帮他们说出心声吧。”
另一个故事是在 2009 年 1 月,乔布斯终于被说服进行肝移植手术,但当时加州进行该手术需要进行排号,并且无法插队,更糟糕的是匹配乔布斯血型的肝源很少,能获得合适肝源的概率非常低,如果排到乔布斯已经过了 6 月了,而医生们认为他的肝在 4 月左右就会出问题。蒂姆·库克在探望乔布斯后悄悄去了一家很远的医院做了血型测试和活体移植检测发现奇迹般的匹配,第二天他去了乔布斯家提议捐赠自己的部分肝脏,但话还没说完就被乔布斯打断,“不行,我绝不允许,我永远不会接受!” 奄奄一息的乔布斯差点从床上跳下来吼道,这是库克在他们共事 13 年间为数不多被乔布斯吼骂的一次。最后乔布斯在 3 月底去田纳西州孟菲斯接受了手术,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其它部位。
当然,也不能说《史蒂夫·乔布斯传》就写得不好,彷佛故意突出他的缺点和傲慢一样,很多事情我们无法知道真实情况如何,两本书结合来看能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也认为没有人真正的了解乔布斯,他的故事也不是几本书几十万字就能写明白的,但至少我更愿意相信他可能是个怪人,但绝不是混蛋。
最后,我想说的是乔布斯是一个先驱者,Mac 的图像界面和窗口模式打开了个人电脑的新时代,iPhone 的无键盘设计和多点触控重新定义了手机,iPod 和 iTunes 让音乐产业重获新生,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可能对这些历史性的变革无法感同身受,虽然很多功能并不是他第一个想出来的,也是“借鉴”了其他公司,但只有他能把这些整合起来创造出跨越时代的革命性产品。用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悼文来说,“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壮举:他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观察世界的方式。”
如此看来,我对于苹果封闭的抱怨也情有所原,乔布斯做出了自己的产品,而我自己进行了选择。如今很多人都认为苹果自从乔布斯后已经失去了灵魂,后来乔尼·艾维的辞职更是带走了苹果仅剩的一点创新能力。也不无道理,现在的新品总是在发布前就被曝光的差不多,越缺少惊喜就越发凸显这种“平庸”,但我认为乔布斯的精神并不是只有创新,每天都要想着如何改变世界,更多的还是如何将人文与科技相结合,去打造更好的产品。你不能一边看着苹果今天历史性的 3 万亿美元的市值一边说它已经没落,乔布斯的精神永远会是苹果的基石,在这基础上,还要大胆的开拓下去。
虽然我不认为自己会成为忠实的果粉,或许如今在选择产品时会多一些优先考虑的情怀加成,但内存和硬盘当金条卖这类做法我始终是不能认同的,不过有一点能肯定的是,你可能讨厌苹果,但不会讨厌史蒂夫·乔布斯。
如果你认为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考虑为我充电 ⚡️